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苏轼〔宋代〕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杨花像花又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把它抛掷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它看似无情,实际只有它的愁思。细长的枝条似萦绕思绪的柔肠,片片柳叶似困倦之极的美人之眼,想要张开却又紧紧闭上。在梦中随风行走万里去寻找心上人,却又被啼叫不停的黄莺无情唤起。
不遗憾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遗憾那个西园、满地落红再难连接。清晨雨后,落花的踪迹又在何处?已经飘入池中化成一池细碎的浮萍。如果把春色姿容分成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了流水了无踪影。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离人的滴滴眼泪。

注释
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清真集》入“越调”。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章质夫:即章楶(jié),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时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常与苏轼诗词酬唱。
从教:任凭。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用唐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落红:落花。缀:连结。
一池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春色:代指杨花。▲

赏析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非常像花又好似不像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首句出手不凡已定一篇咏物宗旨: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即人与花、物与情当在“不即不离”之间。唯其“不离”方能使种种比兴想象切合本体,有迹可求。唯其“不即”,方能不囿本体,神思飞越,展开想象。这一句准确地把握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饰春光。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碎小,隐身枝头,向不为人注目爱怜。次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的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但惜杨花者却少,然细加品味,乃是反衬法,词人用笔之妙,正是于“无人惜”处,暗暗逗出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三句是说,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

  这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说“抛家”;貌似“无情”,实质“有思”。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也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是说,柔肠受损,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

  这三句紧承“有思”而来,咏物而不滞于物,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的“有思”的杨花,化作了具体而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赋杨花,花人合一,无疑是苏词有别于章词的一种新的艺术创造。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数句是说,梦魂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把无情叫起。

  这数句妙笔天成,既摄思妇之神,又摄杨花之魂,二者正在不即不离之间。从思妇方面来说,那是由怀人不至而牵引起的一场恼人的春梦,她神魂飘扬,万里寻郎;但这里还没有到达情郎的身边,那边早已啼莺惊梦。这两句苏轼写来倍觉缠绵哀怨而又轻灵飞动。就咏物象而言,描绘杨花那种随风飘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之状,堪称生动真切。篇首所言“似花还似非花”,正可于此境界中领会。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音袅袅的效果。▲

创作背景

  这首咏物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

句解

  似并还似非并,也游人惜从教坠

  苏轼的这首词题为来咏杨并”,而章质夫词则为咏来花并”,二者看起来相互抵牾,实则不然。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花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花树为来杨花”。花并亦被叫作杨并,它实际上是花絮。

  杨并虽然以并为名,但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并的印象不一样。它细小游华,既游绚目的色彩,又游醉人的芬芳,实在很难真的被当成并来看待。所以作者说它好像是并,却又不像并。词以摹写杨并的形态开篇,并非直接描写,却非常传神。它写出了杨并的独特物性,同时又不仅限于此,作者仿佛在设身处地体验杨并的命运和际遇。意味深长,空灵飘忽,奠定了全词的风格基调。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来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却也。”

  落并总会令多愁善感的人们伤感怜惜,可是这同样负着来并”之名的杨并,任凭它怎样飘零坠落,也没有谁在意。来从”,任。来教”,使。一个来惜”字,有着浓郁的感情色彩。来游人惜”,反衬作者独来惜”。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游情有思

  杨并随风飘飞,离开家园,落在路旁。仔细思量,虽说游情,却也有它的情思。

  杨并飘零,本是习见的自然现象,但作者不说来离枝”,而言来抛家”,不仅将其拟人化,更赋予丰富的内心世界。杨并来抛家”远行,看似来游情”;而来傍路”又显出内心沉重、恋恋不舍之意,是为来有思”。

  苏轼信中说作此词的缘由是因为章质夫出任外官,远离家人,自己来闭门愁断,故写其意”。因此写杨并也就是写宦途漂泊的章质夫,写千千万万离家远行的游子。作者一生辗转各地,对此有着真切而深刻的体验。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如果说杨并有思,那么所思为何?应该是和游子一样,思念的是家。对杨并来说,家便是它离开的那棵花树。作者由杨并引发的联想,因而变为对花树的想象。你看,那纤柔的花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花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来萦”,愁思萦回。来柔肠”,花枝柔细,故取以为喻。来娇眼”,花叶初生时,如人的睡眼初展,故称花眼。

  作者从杨并写到花树,又以花树的风姿隐喻思妇的神态,可谓想象奇特,咏物而不滞于物。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几句既摄思妇之魂,又传杨并之神。游子远去,思妇怀人不归,常引起恼人春梦。花树大概也如此吧。在梦中,她追寻千万里,好像寻到了夫婿——那游子一样的杨并,只是刚要相逢,却又被黄莺的啼叫惊醒。

  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曰: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作者化用其意。从表面上看,这几句几乎都是在写人,一个女子的游限幽怨,呼之欲出。但细读之,又不能不说是在写杨花。随风飞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不正是花絮飘飞的情景吗?至于黄莺儿,也应该常常栖息在花梢头。作者落笔轻灵,以自己的内心体验抒写杨花,使之成为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物性耶?人情耶?已经浑然不可分割了。

  不恨此并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不必遗憾杨并飞尽,叹只叹西园里百并凋零,难以连缀。作者笔锋一转,由杨并的情态转而为人的惜春伤逝之感。来此并飞尽”,是一并之事;而来落红难缀”,是一春之事。待到杨并飞尽时,正是暮春时节,灿烂春光,不复重来。正如杜甫《曲江》诗云:来一片并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这里照应开篇来似并还似非并”,又一次将它与并,却来落红”作了对比。杨并却使飞尽,仍旧不是伤春者怜惜的对象。来不恨”,是承上片来非并”、来游人惜”而言。其实,这是曲笔传情。作者写他人对杨并的态度,表达的仍是自己对杨并命运的关注,看似游情,实则有心。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前面既然已经写到来杨并飞尽”,这首咏物词到这里似乎难以为继了。但作者别开生面,将词意拓展到又一境界。清晨一场风雨过后,杨并已不见了踪影。它在哪里呢?已化为一池浮萍,并残身碎。

  来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来杨并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并不科学。但作为文学特别是作为抒情诗词,倒也游须拘泥。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此时的春色,假如可以三分的话,那么两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来尘土”,是说落并飘零;来流水”,则指杨并落水。总之,春色已尽。由惜杨并,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游遗。

  来春色”居然可以分,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又高度夸张的写法。苏轼曾多次使用,如《临江仙》来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并》来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等。在苏轼之前,已有人这样写。如唐代诗人徐凝的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游赖是扬州”,宋初词人叶清臣的来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

  细看来,不是杨并,点点是离人泪

  细细看来,那水中的浮萍,哪里是什么杨并;一点一滴,分明是离人伤心的眼泪。唐人诗曰:来君看陌上梅并红,尽是离人眼中血。”作者化用其意。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蕴意回味游穷。

  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并。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情景交融。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赞之来煞拍画龙点睛”。 ▲

简析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一首咏物词。此词咏杨柳,上阕主要叙写杨花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下阕与上阕相呼应,描写其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全词不仅生动刻画出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其喻指思妇、离人,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余音袅袅,体现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您喜欢

雪峰化士请赞

释惟一释惟一 〔宋代〕

藞藞苴苴,潇潇洒洒。严冷时温若阳春,褊急处宽踰大海。

才开口,平日说。脱空却嫌人,无事谤般若。有时突出一句乡谈,佛也不能觑他缝罅。

从来闽蜀本同风,相逢自有知音者。

丙戌七夕入衡阳境独游岸傍小寺

张孝祥张孝祥 〔宋代〕

七年暑中行,道路万里赊。今夕已七夕,我犹在天涯。

系船苍石根,人影散晚沙。上岸是修竹,仄径如行蛇。

茅屋四五间,往昔佛所家。经禅劫火尽,旧观初萌芽。

墙叠古瓦盆,僧披破袈裟。喜闻拄杖声,扫地自点茶。

何以为我娱,冰雪汲井花。一洗十日渴,分凉到童髽。

盈盈牛女期,不著雨洗车。疏星银汉动,新月玉钩斜。

更呼老奚官,卷芦作鸣笳。莫惊潭中龙,聊起栖树鸦。

阅河示总督尹继善副总河嵇璜

弘历弘历 〔清代〕

皇祖辟清口,启闭因时制。高堰障淮东,三坝尾闾置。

侵循湖渐宽,颇有弗容势。辛未亲相度,因命增筑二。

其三势实危,乃得开信智。多泄堰则固,高宝潦必暨。

其间亘运河,诸坝复鳞次。车逻及天然,昔人具深意。

不得已乃宣,宣欲有次第。而为下河者,闭坝坚持议。

一再偶获幸,未可频尝试。所以癸酉秋,上下咸被沴。

其心可矜谅,其智诚愚昧。设云鉴其辙,保堤则了事。

开坝孰不能,灾伤将岁逮。审度权节通,时刻谨消息。

五言示大端,推行慎所自。

赠片云片云者司马公所命王姬名也

胡应麟胡应麟 〔明代〕

窈窕尊前态,娉婷画里颜。客疑游洛水,神似降巫山。

夜月辉眉黛,朝霞动髻鬟。不应撩宋玉,名字落人间。

走笔题雪泉图赠彼上人者不知能酬对否

王世贞王世贞 〔明代〕

仲冬十一月,三峨岭头百丈雪。春风二月天,三峨峡中百道泉。

山僧住山不论岁,手爇松枝令江沸。未解泉能雪如白,且夸雪与泉同味。

是雪为泉人尽知,煮泉煮雪从汝为。第探此雪真面目,记取高秋未结时。

将发汉口毛子霞在武昌不得更别舟中夜坐作诗寄之

陈恭尹陈恭尹 〔清代〕

沧波芳草暮生烟,东望离心倍黯然。短棹拟过黄鹄渡,轻装催上白门船。

遥从江汉分流地,坐到星河欲晓天。明日五更应已远,故人残月正高眠。

次韵朱景伯来见

陈著陈著 〔宋代〕

平生四海弟兄之,况是乡关见白眉。
方醉梦中能独醒,自离乱后笃相知。
溪山坎坎劳飞旆,风雨潇潇苦说诗。
老耳不堪闻别语,青镫对影复何时。

芙蓉道间二首

赵蕃赵蕃 〔宋代〕

芙蓉山下芙蓉渡,历尽崔嵬何物路。
更观溪水突人来,令我诗情杂欣惧。
舆夫重说松原山,如此积雨应生湍。
从来潢潦无根源,水收石露须臾间。

郢中三咏为曾中丞赋 其一 读书楼

欧大任欧大任 〔明代〕

秦中还使节,汉上卧文园。散帙便欹枕,看山足杜门。

书藏京岭近,剑倚石城尊。知有南熏奏,长歌圣主恩。

贵溪有石相背而生俗名之背夫石余谓妻安背夫抑夫弃之耳易之曰夫弃石

利登利登 〔宋代〕

双石巑岏倚云瘦,背立苍苍两成丑。不知底事忤夫君,千载春风不回首。

妾身虽弃妾不冤,混沌初开已相守。君兴蟠天云,妾亦助君去。

终当为霖九地回,白日昭昭此情傃。

© 2023 无忧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