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焘

李焘

(1115—1184)眉州丹棱人,字仁甫、子真,号巽岩。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十二年,始调华阳主簿。历官至礼部侍郎。孝宗淳熙十一年,以敷文阁学士致仕。卒谥文简。以名节、学术著称,长于吏治,关心民瘼,然终未获大用。博览典籍,著述宏富。纂修《续资治通鉴长编》,用力四十年始成,取材广泛,考订精核。又有《易学》、《春秋学》、《六朝通鉴博议》、《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及文集等。

人物简介

  李焘为唐宗室曹王之后,生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年甫冠,愤金雠未报,著反正议十四篇。

  绍兴八年(1138年),李焘登进士第,调华阳县主簿。再调雅州推官。

  乾道八年(1172年),出知泸州。当时王氏(王安石)学盛行,唯独李焘博极古籍,慨然以史自任。于有宋一代的典故,尤其悉力研究,他仿照司马光《资治通鉴》,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累官礼部侍郎,进敷文阁学士、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李焘举荐尤袤、刘清之等十人堪任史官。 

  淳熙十一年(1184年)春,李焘上章告老,宋孝宗优诏不许,还多次询问他的病情。给事中宇文价传达了孝宗的旨意,李焘说:“臣子留恋朝廷,不是又老又病,怎忍心请求告老还乡。”于是又向宇文价询问时事,勉励他尽忠尽职。李焘又听说四川乞求减少酒课税额,还亲自写劄子勉促孝宗实行。 

  同年,孝宗准其以敷文阁学士致仕。不久后,李焘逝世,享年七十岁,追赠光禄大夫,赐谥“文简”。临终前遗言:“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累赠太师、温国公。

主要成就

  李焘一生著述弘富,《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他的代表作。这部著作的正式写作时间,应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李焘时年四十岁。他在知成都府双流县任上,于公务之外,“日翻史册,汇次国朝事实。谓司马光修史,先为《百官公卿表》十五卷,后颇散佚。乃遍求正史、实录,傍采家集、野史,增广门类,起建隆,迄靖康,合新旧官制,成一百四十二卷。其重编者仅七之一,《长编》之书盖始于此”。实际上这部著作纂修时间,应该更早一些。淳熙九年(1182年),他说为修此书,“网罗收拾垂四十年”。以此上推,当在李焘读书龙鹤山以后不久。

  李焘自隆兴元年(1163年)至淳熙四年(1177年)先后四次上进此书。隆兴元年(1163年),李焘在知荣州任上,进太祖朝部分。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迄开宝九年(976年),计十七年,为书十七卷。当时李焘四十九岁。乾道四年(1168年)又进上已修成的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共一百零八卷,写成一百七十五册和《目录》册。由《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可知此书在编纂方法上是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此年,李焘五十四岁。

  淳熙元年(1174),李焘六十岁,他又进神宗朝《长编》,自治平四年(1067年)至元符三年(1100年),计四百一十七卷。

  淳熙三年(1176年)宪宗擢李焘为秘书监,权同修国史,兼权实录院同修撰。朝廷意在专付李焘以史事。 [5]  淳熙四年(1177年),徽宗、钦宗二朝《长编》编成,孝宗称赞他“无愧司马光”。北宋“一祖八宗”至此完篇。但李焘仍在不断地修订重编。完成修订工作一说是在淳熙七年(1180年),一说是在淳熙十年(1183年),《文献通考·经籍考》认为是在淳熙九年(1182年)。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这样一部卷帙浩大的著作,根据孝宗的要求,进行增损的内容达四千四百余条,绝不是一、二年所能完成的,应该是开始修订为淳熙七年(1180年),淳熙九年(1182年)“重别写进”,完成在淳熙十年(1183年)。重编的《长编》为九百八十卷,记北宋一百六十八年史事,另有《修换事目》十卷,《举要》六十八卷,《总目》五卷。共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凡实录、国史、会要、野史、家乘、墓志铭、行状等有关资料,无不广收博采。其中分注考异,详引他书,保存了大量史料。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最初动机,是要整理北宋九朝史事。他说:“臣尽力史学,于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史,纷错难信。如建隆、开宝之禅授,涪陵、岐、魏之迁殁,景德、庆历之盟誓,曩霄、谅祚之叛服,嘉祐之立子,治平之复辟,熙宁之更新,元祐之图旧,此最大事,家自为说,臣辄发愤讨论,使众说咸会于一。”可见李焘修史,最初兴趣在文献的网罗整理及考订。

  《续资治通鉴长编》选材上是“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编纂过程也是按长编法进行,先以年月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编。李焘对史料进行考订,也是遵司马光的考异法,所以时人评说李氏之书是“仿司马氏《通鉴》,踵为之”(李心传语)。“大略皆温公旧规”(陈振孙语)。

  李焘从形式上继承了司马光史学,但与司马光作史旨趣略有差异,司马光是“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戒者,为编年一书”。李焘说他写《续资治通鉴长编》是“统会众说,掊击伪辨,使奸欺讹讪不能乘隙乱真,祖宗之丰功盛德益以昭明”(《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因此,李焘认为他的书不敢称作《续资治通鉴》,只能称作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但李焘以四十年之精力,撰成近千卷的当代史,为治宋史之要籍。《长编》行文简洁,颇有章法,虽无“史臣曰”之类文字,但叙事中有识断;材料增删,足见其用心。▲

家庭成员

  家世

  先祖

  李明,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封曹王,武则天掌权时被降封零陵郡王,流放至黔州,后被逼迫自杀。唐中宗时追谥为”恭“。

  李偲,李明第五子,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后被武氏陷害,流放剑南,遂定居眉州丹棱县。 [1]  [11] 

  六世祖

  李瑜,官至长江令。

  曾祖

  李夔。

  祖父

  李夙,追赠奉直大夫。

  父母

  父亲:李中,官至朝奉大夫、知仙井监,累赠宣奉大夫。

  母亲:史氏,封硕人。

  妻子

  杨氏,封硕人,赠朝散大夫杨素之孙女,后追封福国夫人。

  子女

  李焘有七子:

  长子:李谦,早逝。

  次子:李垕,官至奉议郎,主管成都府玉局观。

  三子:李<无+土>,曾任朝散郎、权发遣忠州。

  四子:李塾,曾任承议郎。

  五子:李垡,亦早逝。

  六子:李壁(一作李璧),字季章,号石林,又号雁湖居士,历任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卒谥“文懿”。

  幼子:李埴,字季允,一作季永,号悦斋,官至资政殿学士、知眉州,卒谥“文肃”。

  李焘有六女:

  长女:李均,嫁朝散郎、知果州曹执中(一作同)。

  次女:李元,嫁朝奉大夫、知崇庆府师祖庆。

  三女:李坛,嫁文林郎、汉州州学教授任阜。

  四女:李典,嫁薛纯颖。

  五女:李增,嫁承议郎、充云安军使兼知县事张伸(一作坤)。

  幼女:李堪,嫁朝散大夫、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范子庚。▲

作者《李焘》的诗文

客怀 其四

李焘李焘 〔宋代〕

雨意忽如此,客愁将奈何。出门谁可诣,掩卷独高歌。

尘世兔三穴,古人蓬一窠。区区奚足道,默默幸无它。

鼎建金釜仙山灵泉古观碑

李焘李焘 〔宋代〕

臣閪独步转淦浪,□□□□□□阳。风生□□□□□,紫气缤纷赛锦堂。

欲频了了载诗酒,总为超□□□阴。幽胜若天香境万,□舍兴乐招掌爱。

鼎建金釜仙山灵泉古观碑

李焘李焘 〔宋代〕

臣堙独步转淦浪,□□□□□□阳。
风生□□□□□,紫气缤纷赛锦堂。
欲频了了载诗酒,总为超□□□阴。
幽胜若天香境万,□舍兴乐招掌爱。

观施氏芍药呈同游者

李焘李焘 〔宋代〕

怪底吹残万点红,余妍都在此花中。
攀枝未许风流尽,振袂还知结习空。
杳杳人谁赠南园,菲菲身恐堕仙宫。
乞将新雨酬佳丽,始信青春不负公。

长生观

李焘李焘 〔宋代〕

成家得将军,如越大夫蠡。
功成拂衣去,智囊未叩底。

游蔡山

李焘李焘 〔宋代〕

岩峦最高顶,云气时蔚荟。
仿佛群仙宅,宫阙曜珠贝。

升元寺

李焘李焘 〔宋代〕

升元古寺宝灵珠,照影东西与众殊。
本为仁皇贲潜府,岂知今日镇留都。

赠马孝子

李焘李焘 〔宋代〕

风木含悲卧草莱,忽惊霄汉玺书来。乌私独行原天植,龙衮殊褒自圣裁。

名动京华青史纪,光摇岭表紫泥开。芳标不但仪乡国,风轨崇朝遍九垓。

登城东楼有怀

李焘李焘 〔宋代〕

五色云呈考卜初,经营三纪竟何如。道傍谁定千年策,湖里空浮万顷馀。

纵目东楼天作画,乞灵西桂草为庐。聊将一堵兴闾里,先子成城意不虚。

客怀 其二

李焘李焘 〔宋代〕

久客厌尘土,幽居怀翠微。只馀清夜梦,长作故山归。

菊已开三径,松应长十围。晨钟忽惊觉,犹有露沾衣。

© 2023 无忧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