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村居

高鼎 高鼎〔清代〕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赏析

  这首描绘春天风光的小诗,是诗人闲居农村时的即景之作。

  “草长莺飞二月天”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日暖融融,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主要写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春景既然如此动人,生活在这如画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诗的后两句,由景而及人,诗人饶有情致地写了一个群童放风筝的场面。天气实在太好了,连平时爱在外贪玩的小学生们也一反常态,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赶紧放起风筝来。“散学归来”用一“早”字,说明连孩子们也让这风和日丽的气候给打动。

  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写的静态,后半部分则添加了一个动态。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居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完美和谐地得到了统一。▲

创作背景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高级编辑陈恒舒:关于这首诗,近年来有一些选本和赏析文章称其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即兴之作”(周啸天《啸天说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甚至说高鼎“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晚年归隐于上饶,诗中孩子们无忧无虑放风筝的生活,大概是诗人壮志难酬后心之所向的生活”(李娜《浅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童趣诗》,《文教资料》2017年第1期)。这些说法其实是误将另一首同题作品——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写作背景原封不动地照搬了过来,“强加”在高鼎《村居》的头上。究其原因,这两首诗均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均写乡村生活,也都写到了儿童活动(辛词中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之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将这两首作品相勾连,一来二去,遂成张冠李戴之误。《拙吾诗文稿》中的诗作均以年代为序编排,从《村居》所在的位置来看,这组诗当作于同治二年(1863)春,当时三十六岁的高鼎正避乱宁波乡间教书为生,写的乃是战火不曾波及的宁波乡间的盎然春意和童真童趣。▲

简析

  《村居》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明媚、迷人的景色;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人以轻松、美好的感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高鼎

高鼎

(1828年-1880年),字象一,一字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有《拙吾诗文稿》。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一般人提到他,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与放风筝有关的的诗——《村居》。 

猜您喜欢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虞美人·彩云易向秋空散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 〔清代〕

彩云易向秋空散,燕子怜长叹。几翻离合总无因,赢得一回僝僽一回亲。
归鸿旧约霜前至,可寄香笺字。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红蕤欹侧看斜阳。

看花曲

戴表元戴表元 〔宋代〕

种花郎君爱花好,看花儿女笑花老,
墙东花开闹喧喧,马蹄蹴醉墙西草。
游人贱草只看花,明日重来还可嗟。
但见萋迷青覆地,千红万紫成泥沙。
君不闻明妃当年辞汉宫,黄云塞下白杨风。
一朝边亭静烽火,诏书自议麒麟功。
又不闻马嵬山前玉环血,岁岁春风吹不灭。
词人正赏浯溪碑,千秋妖恨无人说。
红颜误人何足怜,花开花谢春风前。
犹胜凄凉后庭树,离歌未断江南暮。

闻杨和卿在馆中读易不去手赠以诗

家铉翁家铉翁 〔宋代〕

人人读医经,知尊黄与岐。
杨子读医经,乃以羲文周孔而为归。
易中有妙义,医中之奥与易相表里。
六十四卦字字是心法,八十一篇篇篇具易理。
神圣工巧莫向外边求,洁净精微只此本心是。
君观恒卦字之文,左心右日合而成。
心体湛然绝纖翳,日新又新常惺惺。
要之医经本自易经出,前圣作之后圣述。
子以医心会易心,三部九候中间有太极。

第十六灵云桃花顼

释义青释义青 〔宋代〕

山前桃发故园春,花绽红枝省此身。證据谢君傍著力,笑颜虽展意生瞋。

烟锁绿杨莺啭缓,雨侵石笋倚空邻。金乌放去无消息,木马嘶声过汉秦。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凤衔杯·留花不住怨花飞

晏殊晏殊 〔宋代〕

留花不住怨花飞。向南园、情绪依依。可惜倒红斜白、一枝枝。经宿雨、又离披。
凭朱槛,把金卮。对芳丛、惆怅多时。何况旧欢新恨、阻心期。空满眼、是相思。

夜行船

佚名佚名 〔宋代〕

梦破江南春信,渐入江梅,暗香初发。乞与横斜疏影,为怜清绝。梁苑相如,平生有赋,未甘华发。便广寒争遣,韶华惊怨,讵妨轻折。
扬州二十四桥歌吹,不道画楼声歇。生怕有、江边一树,要堆轻雪。老去苦无欢事,凌波空有纤袜。恨无好语,何郎风味,定教谁说。

采桑子·双螺未学同心绾

晏几道晏几道 〔宋代〕

双螺未学同心绾,
已占歌名。
月白风清,
长倚昭华笛里声。

知音敲尽朱颜改,
寂寞时情。
一曲离亭,
借与青楼忍泪听。

次韵李公择送新赐龙团与黄学士三绝句

苏颂苏颂 〔宋代〕

黄金芽嫩先春发,紫碧团芳出焙来。
闻说采时争节候,喊山声动甚惊雷。

哀吕东莱

巩丰巩丰 〔宋代〕

呜呼吕夫子,天姿素颙昂。
文献绍家学,刻意稽虞唐。
看书如月,洞照所未详。
云雾养豹质,彝尊瑑龙章。
椎锋裹头岁,蹑足游四方。
取友凌晨楚越,笃志日自强。
著眼嚣尘上,口不挂否藏。
坚车遵大路,双辔多王良。
笔阵万人敌,严严亚夫营。
既壮道愈焯,维斗揭太常。
朝路阅时变,有意夫明昌。
呜呼命非耶,一病俄殂丧。
百年能几见,痛在予衷肠。
恭惟经济学,日就而月将。
便便五经笥,笑视古锦囊。
订史参理乱,一一堪施行。
圣伏道绝塞,繄我为发明。
无心著师说,独逊时辈声。
盘礴九云梦,胸次莫与京。
炉烟对姬孔,脱落翰墨场。
耳目所纂辑,如春之发生。
退然避时誉,敛衽不肯当。
居忧寄萧寺,举俗载其名。
户外履常满,摄齐愿升堂。
树阴敷昼户,静对书一床。
是中亦何有,乃独不可量。
吾则不尔拒,岁寒永相望。
嗟丰幼甚愚,圣读初滥觞。
先生与之进,闻见昔未尝。
抠衣莫我旧,岁签今几更。
山林有陈迹,尚想曳杖声。
精衷无渝泐,气序有翕张。
俯仰十数载,淹留竟奚成。
群趋竞场屋,意气无激扬。
荏苒去函丈,有愧弟子行。
册府罗鹭羽,寻拜尚收郎。
明堂资众木,待公举修梁。
丰时游庠序,门墙迩康庄。
偕我二三子,振袂时骞翔。
黄尘乌帽底,自觉神观清。
每伺趋局暇,进揖班马香。
先生为酬酢,讲贯忘暄凉。
于时萃英髦,王路均且平。
苏醒忧国病,斟酌鉴古情。
门外有过辙,颇怪来往并。
再岁感末疾,长江理归航。
江滨多送客,飞盖惊凫鶬。
走实厌众味,食鱼必河鲂。
岂其嗜野蔌,而置稌与秔。
敬愿持此心,不厌道阻长。
及归供洒扫,药饵常待旁。
庶几秉一炬,上接星宿芒。
师门谢宾客,童穉亦叹惊。
唯有旧学徒,尚俾承余光。
神闲造冲邈,气定绝慨慷。
啸傲羲皇上,税驾无何乡。
今岁二月中,丰入须女城。
床下拜庞老,城隅有幽坊。
维时春气和,天宇新霁晴。
先生呼我俱,缓步临前楹。
露菊擢翠羽,风篁韵繁筝。
昼坐欣至夕,话尽一再更。
诲言皆砭石,易知复难忘。
委曲到肝鬲,如啜黄昏汤。
出门九徘徊,三复心遑遑。
提撕不予弃,感切涕泗横。
先世有遗书,故墟有山房。
尚冀疾有间,挈领提其纲。
敢以学为嬉,坐使素业荒。
誓当服明训,为衣不为裳。
笔著将脱稿,后生有宪章。
家传人诵之,岂但师张程。
研精固有造,栖迟讵无成。
呜呼寝门恸,兹祸谁使令。
天高不可诉,仰视空茫茫。
枯琴在东壁,遗履陈西厢。
未续千古泪,桂魄三阙盈。
慨昔身健日,浮言多谤作。
黄钟自疏越,郑卫徒铮铮。
事定盖棺了,玄黄閟青箱。
堂堂那复见,薄奠摅寸诚。
斯文倘有继,师道其张皇。

次劝农韵

曾几曾几 〔宋代〕

典郡治中总得贤,郊原一出万人传。
山行野渡时时雨,妇饷夫耕处处田。
说与老农无罪岁,但当力作有逢年。
驱儿播种贫家事,可奈西畴只仰天。
作者的其它诗文
© 2023 无忧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